新闻资讯
—
打造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冲刺经济总量3000亿目标 | 仿生巧手“拈”薄纱——十堰企业攻克柔性布料抓取世界级难题
2025-09-26
9月5日,位于十堰经开区的湖北汉唐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汉唐智能”)生产调试车间内,一场“指尖魔术”正悄然上演: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服装自动化柔性布料抓取设备——仿生柔性夹爪精准吸附薄如蝉翼的面料,平稳传递至下一道工序,动作如行云流水。
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汉唐智能凭借这项创新技术,一举攻克纺织服装行业长期存在的柔性布料精准抓取与分层“卡脖子”难题。
柔性抓取破解世界难题
“服装布料抓取的‘柔性’‘精准抓取’和‘分层’,一直是摆在全球工程师面前的技术难题。”汉唐智能技术首席官徐书军说。
“布料没有固定形态,丝绸、雪纺、蕾丝、牛仔布等上百种面料各有各的‘脾气’。”徐书军说,传统机械手多采用金属手或负压吸盘抓取布料。采用金属手抓取丝绸时易捏出褶皱,抓取灯芯绒时会勾坏绒毛;负压吸盘则吸不住轻薄面料,还容易导致布料变形。
同时,服装裁剪对精度的要求达毫米级,当误差超过0.5毫米,缝出来的袖口、领口就会歪歪扭扭。布料无固定形态,摆放位置、褶皱程度每次都不同,表面特性也千差万别。“这好比闭着眼睛用筷子夹果冻,既要夹稳不滑落,又要精确对准目标,难度可想而知。”徐书军说。
分层工序同样棘手。服装厂常把100层布料叠成“千层饼”批量裁剪,但加工时得一张张分开。可布料之间会因静电粘连,或因绒毛勾连“难舍难分”。人工分层效率低下,3名工人花一天时间也分不完1万层,还容易弄乱面料。
面对技术难题,汉唐智能的研发人员向其发起攻关。最终,通过核心技术创新,利用“仿生柔性夹爪+多模态感知+智能算法”的黄金组合,实现了0.1毫米超薄布料稳定抓取的关键突破。
野果粘衣触发科研灵感
仿生设计让机器长出“温柔指尖”。“我们摒弃传统硬质结构,模仿人类抓薄物的动作原理,在机械手‘指尖’刻上类似指纹的细密纹理,通过轻微摩擦“搓”起布料,精度控制在0.05毫米以内。”汉唐智能董事会秘书卢芳告诉记者。
多模态感知系统让机器“会看又会摸”。“3D工业相机实时校正1毫米级偏差,力传感器毫秒级调整夹爪姿态,AI算法能记忆不同面料‘脾气’,实现精准适配。”卢芳说,模块化设计让设备实现多种面料“通吃”,更换夹爪模块即可兼容从超薄丝绸到厚重 PVC模板的加工需求。
如此精妙的设计,其技术灵感竟源自一次生活观察。
“团队成员夏天钓鱼时,轻薄防晒服上粘满了草丛里的小野果,这些野果附着力强,还不会勾坏衣服。”徐书军说,这让他们想到“柔性摩擦抓取”的思路。同时,借鉴医疗微创手术吻合器的精密控制技术,将其小型化应用到机械手上,让机械手在0.1毫米厚度的布料上精准发力。
“超薄丝绸要么吸不起来,要么吸起后放在裁剪台时,因重力和气流不均瞬间皱成‘咸菜干’,抓取失败率高达40%。”徐书军说,“攻关期间,我们拆了20多个吸盘,试了10多种气压参数,效果仍不理想,直到受野果启发才放弃吸盘思路,转向柔性夹爪研发。”
技术落地赋能降本增效
研发之路并非坦途,最棘手的静电和气流干扰问题就曾让项目停滞近半年。“超薄丝绸在干燥环境下易产生静电,导致布料要么粘在设备壁上,要么相互粘连。”徐书军说。
为解决静电问题,研发团队尝试给布料喷水、给机器接地线,但均无效果。“经反复试验,我们最终想出‘双保险’方案:给夹爪涂导电涂层,让静电快速导出;同时,在抓取区域安装离子风幕机,抓取前先吹风3秒,释放正负离子中和布料表面静电,将电压降至安全范围。”徐书军介绍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科研团队连续攻关,汉唐智能成功攻克柔性布料精准抓取与分层难题。
该设备有力推动服装企业降本增效。浙江某服装厂引入该设备后,单条生产线年产能从50万件增至150万件,生产成本下降25%,实现“一人管3台设备”的生产模式。
“一台设备可替代2至4名工人,为企业节省60%至80%人工成本。”徐书军介绍,设备分拣效率是人工的4倍,有力提升了生产效率,并推动裁剪废品率从5%降至1%以下。
“这项技术让中国企业在服装智能制造领域从‘跟跑’变‘领跑’,还帮助全球纺织业突破柔性抓取的瓶颈。”徐书军表示,公司将接续开展“万能夹爪”研发攻关,让设备能抓取从纳米纤维到厚重帆布的所有面料,持续为行业赋能。
来源:秦楚网
下一页:
2025
/
09-26
所属分类:
新闻资讯
相关资讯
2025-09-26
2025-09-26